“陈书记,还认识我吗?我是胡云生啊。”
陈书记愣住了:“你、你、云生,你变样了,头发白了,但声音还是没有变。28年了,我们都老了。”
两个人相拥在一起。这一幕,发生在5月26日夏邑县会亭镇王酒店村头。
1992年3月,胡云生和其他5位同学一起到夏邑县会亭镇王酒店村支教助学。半年时间里,他们给群众带来了新的知识,新的活力。“他帮俺收玉米、拉粪、干农活的场景,俺这一辈子都忘不了。”村支部书记陈建华说。
村级小学校以村办为主,“破屋子,土台子,里面坐着泥孩子”是当时学校的真实写照。当时支教队的6名年轻学生吃住在简陋的村小学里,虽然条件艰苦,但这几个青春阳光、充满活力的年轻人,因陋就简自建篮球架、乒乓球台,积极主动和群众交流交谈,授课时旁征博引,不仅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改变,而且向学生及家长描绘了外面的精彩世界。
“当时我已经担任村支书6年了,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支教队接触的最多,一有时间我就去找他们聊天。那时我的3个子女都还在读书,我要求他们以支教队的年轻人为榜样奋发学习,最终3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。”陈建华说。
“是支教队改变了我的命运!”1992年的时候在村小学读书、现在已经担任该村小学校长的王俊涛说起支教队仍是充满了感情。据他介绍,当时学校的教师是清一色的“土八路”(民师),授课就是照本宣科,连普通话都不会。而支教队的老师们知识丰富,讲课触类旁通、精彩纷呈,很受欢迎。当时他就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,将来像他们一样改变村里落后的教育方式。
支教队虽然只在村里呆了半年多的时间,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王酒店村群众心中播下了尊师重教的种子。1995年,该校校舍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。村“两委”征求群众意见,群众认为应该筹资建校。村“两委”采取党员干部带头的方式开展集资,共集资20万元建了一幢全镇一流的教学楼。因为重视教育,数年间,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有50多名。
巧的是,今年5月起在永城市开展巡视的省委第三巡视组正处级巡视专员胡云生,就是当年的支教队员之一。在永城巡视期间,他趁着休息时间,回到夏邑县会亭镇王酒店村看望乡亲们。当听说村小学是由村民一毛一元集资捐建而成,深受触动,他把自己平时积攒的2万元稿费,捐给了村里的贫困学生。“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、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始终没变。”胡云生说。他还计划联系一家医院为村里老人义诊,为村小学筹建一间图书阅览室,想做一切能够做到的事情,回馈村里的父老乡亲。
“28年了,胡云生依然不忘初心。其捐款的善举,在全村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。大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又有了新的提高。相信乡村教育将再上新台阶,并最终对乡村振兴产生巨大的助力。”陈建华说。(陈展)
来源: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